二十四节气的含义,起源/含义/影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规律而制定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用于指导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以及人们的生活和节日安排。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影响。其中,立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雨水时节表示降雨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春分时日夜平分,标志着春季的中期;谷雨时节意味着播种谷类作物的最佳时机。夏至代表着夏天的正式开始,日照最长;大暑时天气最热,需注意防暑降温;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天气逐渐转凉;白露时节意味着天气渐凉,露水凝结。秋分时天地平分,标志着秋季的中期;霜降时节天气更冷,有霜降落;立冬代表着冬天的正式开始,天气更冷;大雪时雪量增多,预示着严寒的到来。这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气候变化、人们的生活和节日习俗都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自秦代以来,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摄氏度至22摄氏度的时段。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雨水期间,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作物、林、果等生长可能带来损害。而湿暖的天气也很容易招来感冒、头痛、鼻炎等疾病,注重健康的人们在这个节气的时候都会特别注意天气的变化和相关的养生工作。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
四川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相关阅读
-
8月8号立秋时间(意义/特点/人们习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每年公历8月8日左右。立秋标志着夏季结束,秋季的开始。立秋的意义在于宣告着气候的转变,人们开始进入秋天,天气逐渐凉爽。立秋的特点是太阳经过...
-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起源/含义/影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规律而制定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用于指导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以及人们的生活和节日安排。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
-
一意孤行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原因/影响)
一意孤行是指一个人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从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执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行为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坚持和独立性格,但也可能导致固执和孤立。1、什么是一意孤行一意孤行...
-
左下眼皮一直跳寓意,财运旺盛、人际关系变动、健康问题
左下眼皮一直跳寓意:左下眼皮一直跳通常被认为是财运旺盛、人际关系变动和健康问题的象征。根据传统的迷信观念,左下眼皮跳动预示着好运降临,财运将会兴旺。这可能意味着在近期你可...
-
3月9日是什么节,由来/习俗/意义
3月9日是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这个节日源自古代先民的踏青祭扫习俗,人们在这一天前往祖先墓地扫墓祭拜,悼念已故的亲人,瞻仰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此外,清明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