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星座网

当前位置:桃李星座网 > 运势大全 >

端午节是什么意思(起源、习俗、意义)

时间:2024-10-06 10:51 作者:admin
导读: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传统节日之一,意味着纪念屈原。屈原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家,他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因此这一天被定为端午节。端午节有多种起源说法,其中最为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传统节日之一,意味着纪念屈原。屈原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家,他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因此这一天被定为端午节。端午节有多种起源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这一天举行诸多活动以追忆他的贡献。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盛装龙舟竞渡象征着人们对屈原的悼念和怀念,吃粽子则有避邪驱瘟的传统意义。此外,还有系红绳、涂雄黄、插艾草等习俗。这个节日的意义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也展示了的团结与勇敢精神。

端午节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是什么意思

端午节是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农历的“五月五日”除了叫“端午”,还有“重午”、“端阳”、“浴兰节”等名称。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广为人知的传说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

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即如此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由此可见,最初的习俗是用竹筒来贮米投到水中,和后来包粽子的方式不太一样。那么如何由“竹筒贮米”演变到以菰叶包粽的呢?《续齐谐记》记载道,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到有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对欧回说:“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这个自称屈原的人说,投下的竹筒中的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掉,因此他建议用菰叶将竹筒堵上,用彩丝绑好,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惧怕的。这就是后代用菰叶包粽子的雏形。

端午节的风俗

我国民间端午节的庆祝活动隆重又丰富,形式温情又有意义: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礼在华夏五礼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历代礼典、正史礼乐无不依正朔周制将祭祀之吉礼列为首位。在端午这天祭祀爱国先贤屈原,是示敬,是感怀,也是追忆。

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舞龙又称“玩龙灯“,源自人们对龙的崇拜,在人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在古代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到现人们还会在端午以舞龙的形式来祈求平安和吉祥。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很多人爱在粽子里包红枣,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据说吃五月端午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心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可做成不同的形状。香囊在古代还作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

因香包都是手工缝制,一针一线蕴涵了很多的深情挚意,把它当做礼物送人,是一份很真切的心意。如今香包成为了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插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时值仲夏,南北气候湿热,蛇蝎出没、疫病流行,人们受到恶劣生存环境的威胁,期盼生活的顺利与平安是每个人的心愿,这也是端午节被凸显的最初原因。

在端午节,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悬于堂中,还可制成花环做佩饰,用以僻邪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点朱砂,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端午节给孩子额头上点上朱砂,寓意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在孩子额头画”王“字,其寓意着为孩子驱除灾害、瘟疫,象征着喜庆、吉祥。

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郑重声明:【端午节是什么意思(起源、习俗、意义)】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严禁转载,如相关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相关阅读